暑假期間,我院謝承鳳老師與我校一行12名教師赴日本進行研修。學習期間,分别在櫻美林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理科大學和住友商事株式會社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聆聽了十五場專家專題講座,内容涵蓋了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的各個側面以及日本五百強企業的優秀企業文化,教師們就相關話題與專家們進行了深入探讨。
櫻美林大學:務實低調 多元創新
櫻美林大學是位于日本東京都的私立綜合性大學,起源于1921年清水安三在中國北京朝陽門外創辦的崇貞工讀女學校(現為北京陳經綸中學),1946年清水先生于東京創辦櫻美林學園,1966年更名為櫻美林大學。基于基督教的精神,櫻美林大學旨在培養國際型人才。
在櫻美林大學新宿校區創新館,九位專家教授分别結合日本高等教育的不同側面進行了十一場講座:理事長、總長、日本私立大學協會副會長佐藤東洋士在“關于日本私立大學”的講座中介紹了日本國立、公立、私立大學的概況以及私立大學國際留學生的相關情況;大學院教授、前文部科學省文部科學審議官小松親次郎在“專門職大學等制度的概要”的講座中介紹了日本專門職大學的制度設計和現狀;副總長、大學院部長田中義郎在“日本的大學管理”的講座中結合櫻美林大學的管理現狀介紹了日本高校的管理理念與體系;學務部長、總長特命助理和田滿在“大學的教務管理”的講座中對比介紹了日本國立大學和櫻美林大學的教務管理;總長助理、孔子學院院長、國際交流學部教授楊光俊在“教學戰略與理念”、“日中教育交流·孔子學院”的講座中分别介紹了日本高校的教學戰略體系以及櫻美林大學孔子學院成功的經驗;經營學科教授、前東芝高管雷海濤在“日本産學研合作的現狀”、“日本電子信息産業變遷與展望”的講座中結合自身在東芝的工作經曆介紹了日本高校産學研的情況以及日本電子信息産業的曆史變遷;信息系統部教授劉宇在“ICT教學信息管理”的講座中介紹了櫻美林大學智慧校園的建設情況;教養學群教授任雲在“日本匠人精神”的講座中介紹了日本工匠精神的三大文化基底;商務管理學教授劉敬文在“日本式企業管理”的講座中結合日産的改革分析了終身雇傭、年功序列以及企業内工會這三大日本企業管理神器。
櫻美林大學對于國際生源的重視、務實低調的“百人創新”的教育理念、創新館配備的與教師辦公室即時互聯、可随機自由組合進行互動教學的Seminar空間以及5.0版的便利自學場地讓人尤為印象深刻。
東京大學:資源互通 優勢互補
東京大學本部位于日本東京都文京區,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七所舊帝國大學之首,是世界級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東京大學誕生于1877年,由“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在明治維新期間合并改制而成,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1947年,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
在東京大學本部本鄉校區,東京大學李玉博士首先就東大的曆史文化、教學理念以及留學東大等相關問題與研修教師們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在位于八王子市的公益财團法人Inter-university Seminar House,前文部科學省大學評價·學位授予機構官員、公益财團法人大學研究室理事長荻上纮一做了題為“日本高等教育的現狀”的專題講座,從大學評估的視角對日本高等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細緻的介紹。
囿于國土資源的緊缺,日本衆多學校并不能保障完備的教學硬件設施,公益财團法人Inter-university Seminar House就應運而生,各類教學所需的硬件設施一應俱全,所有學校均可預約租用。出資人獲得收益,校方可以正常開展教學活動—— 面對資源難題,日本社會資源互通的雙赢思路确實可取。
早稻田大學:教授治校 學術自由
在東京都新宿區的早稻田大學本部孔子學院,國際部江正殷副部長做了題為“早稻田的教育理念和核心戰略”的專題講座。
早稻田大學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綜合大學,日本綜合實力第一的私立大學,始于1882年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創立的“東京專門學校”,1902年獲準改制為“早稻田大學”。
中國現代革命家陳獨秀、李大钊、彭湃、廖承志等,都曾在早稻田大學留學。
創始人大隈重信以“學問的獨立”、“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及“造就模範國民”為辦校方針,主張自由探讨學術,提倡獨創的鑽研精神,培養具有實際應用知識并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廣泛活動能力的人才。
在多年與東京大學的競争中,早稻田大學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優勢,與東大分庭抗禮,分别成為日本高等教育私立大學和國立大學的兩面旗幟。時至今日,創始人家族已不再擁有學校,現在的早稻田大學隸屬集體所有,由學校自選的教授團隊進行管理,100%“教授治校”,始終堅守創始人“學術自由”的辦校初衷。早大在中國有30多個生源基地,該校7000多名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占40%。
早稻田大學對于國際生源的重視、年功制對于教師待遇的絕對保障以及給與教師個體的信任與自由帶來的教師團隊對學校的積極回饋,學校管理的絕對透明化—— 特别能啟發中國的私立教育事業。
東京理科大學:實力主義 良心教育
在千葉縣的東京理科大學野田校區,理工學部經營工學科馮玲教授做了題為“以經營工學為案例研究”的專題講座。
東京理科大學屬于日本私立大學中理科方面的一流學府,其前身是1881年由21名東京大學畢業生創辦的東京物理學講習所(後更名為東京物理學校),1949年更名為東京理科大學。
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語言文字學家沈兼士、數學家陳建功都曾就讀于東京物理學校。
東京理科大學以“發展理科并使之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為建學精神,以“創造出自然·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科學與技術”為教育研究理念。2006年建校125周年時進一步提出了“Conscience”(良心)的理念。東京理科大學是一所“實力主義至上”的大學,一直以隻允許真正具有實力的學生畢業作為教育方針,所以學校的留級率比一般的大學更高,這一點也讓國際留學生望而卻步。
在嚴苛的畢業壓力下,東京理科大學的畢業生都是極其優秀的人才。學部畢業生有超過60%的人選擇讀大學院(研究生課程),進入東京大學大學院和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在日本大學中排名前列。就職狀況(含大學院)93.2%,在畢業生超過2000人的大學中排名第1位。
東京理科大學嚴把教學質量關,本科生的培養模式走研究生培養通道,對學風建設的重視達到極點—— 例如,學生一門課程作弊則當學期全部科目成績清零,直接留級、或停學、或休學 —— 嚴謹的治學風格讓人耳目一新、心生仰慕。
住友商事株式會社:旨在信實 公私一如
在位于東京都千代田區的住友商事株式會社總部,住友商事環球調研株式會社的小島先生、真川先生在“住友商事的曆史與現狀”的專題講座中介紹了住友的經營理念以及具體業務事例。
住友商事跻身日本五大綜合商社之列,是在全球開展業務的綜合性跨國企業。在世界83個國家設有146個獨立法人和辦事處,職工總人數為31492人。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12位。
住友商事自1979年中日建交後在中國設立第一家辦事處至今,在華機構已增至15家,投資項目達120家,包括鋼鐵、化工、機械、電子、紡織、物資、物流、IT等各行業,投資額約2億美元。
住友的事業起源于17世紀初葉,住友政友在京都開辦書店及藥鋪,把從商心得寫成“文殊院旨意書”,強調誠信與穩健管理。1882年“住友家規”成文。其中,“旨在信實,勿求浮利”這一住友家規代代相傳,在近代則為住友集團的各公司所繼承。住友的事業精神還有一個明顯的物征,即“自利·利他·公私一如”。
在日本經濟高度成長和國際化的背景下,住友商事實現了向綜合商社的轉型。
創辦人近4個世紀前訂立的經商要旨始終是住友集團所有企業一直秉承的理念,住友集團的所有營運活動均嚴格遵守—— 重信用、旨在确實;高瞻遠矚、靈活運作,為集團創造實力和昌榮的同時嚴禁投機和輕率魯莽的運營方式。住友集團秉承住友家規代代相傳的創業哲學,發布了全新的“公司使命宣言”:時刻把握機會,快人一步地順應環境變化,同時創造新的價值觀,為廣大社會做出貢獻,成為名副其實的環球機構。
優秀的企業文化造就了優秀的跨國企業,回歸到教育事業,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
總結: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匆匆十二天,聆聽了十五場專家專題講座,考察了三所私立大學、一所公立大學、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了解了日本高等教育領域的各個側面,體驗了日本五百強企業的優秀企業文化。
日本教育專家們的系列講座充分體現出日本教育界的人文情懷和憂患意識。在對日本教育現狀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日本教育界對未來日本教育的發展規劃了全方位的積極應對措施。例如,重視FD(Faculty Development)和SD (Staff Development),尤其強調教職員工的動态教學能力、動态管理能力以及全球化移動師資的配備以适應全球化的發展;重視國際生源以及留學生的本土化以應對少子化以及勞動力嚴重老化的困境;推行精英教育與大衆化普及教育并行不悖。一方面,建立專門職大學制度,以培養集高端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于一身的高端技術人才,體現出對“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重視學生廣闊的視野、教養與應用,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多樣化技能,體現出對“人”的培養。
日本五百強企業高管的講座明确了優秀企業對于企業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視,這與日本教育界對于優秀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一脈相承。
早稻田大學江正殷部長在講座中提到,成熟的社會可以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在曆史上,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時近時遠,但兩國人民一直彼此借鑒、相互學習。今天的我們更應該眼光長遠,取彼之長,補吾之短。
《詩經·小雅·鶴鳴》有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此語結束本文,共勉共成長。
謝承鳳老師在早稻田大學大隈紀念講堂